云南建水
保留着百年前的文化底蕴
无处不充斥着朴实的市井文化
千年古城,上善建水
这里,是诗,也是远方
今年高考
让建水这座充满诗意的古城
火了一把
刚刚结束的高考,在新高考Ⅰ卷中,有两道题目出自我省著名诗人于坚的《建水记》,两个主观题一个是“分析大量描写饮食的效果”,另一个是“分析空间和时间双线索描写的效果。”
诗人于坚对于建水这座小城非常钟爱
几十年间
他不断穿梭在建水的大街小巷
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
关于《建水记》
《建水记》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
2015 年冬天,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麦约翰浸淫中国文化数十载,他在建水长叹,他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14世纪晚期,明朝廷“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三十年间,数十万移民背井离乡,迁徙云南。这是一支由生活世界的行家里手、大师组成的队伍,他们从中原、江南带着各类种子、精致的手艺,依照宋元时形成的经典“营造法式”来建筑一个梦想中的天堂。建水城就这样诞生了,彼时的它,名曰“临安”——一个来自天堂的名字。
如今,建水城已经年华老去,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焕然一新。而它却在20世纪的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以致在中国,人们要证实曾经存在过一个“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
对于自己的作品上了高考试卷
作者于坚怎么看?
谈到具体的题目
他又如何回答?
于坚:
“想都没想过,我都答不上来”
“许多考生问我,为什么写那么多吃的,这个问题令我吃惊。《红楼梦》几乎每页都写吃,已经被遗忘了。”于坚说,“教育说到底就是教生活。如果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不会生活,甚至不再热爱生活,大学就白上了,知识的目的是生活,活泼泼地,令生命止于至善。”
“这确实不是一本易读的作品,这本书也不是普通的游记,《建水记》更多地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对于这一次自己的作品上了高考试卷,于坚感到很意外,“在高考试卷中选择这样的作品,这说明出题人选择的眼光越来越开放。”
“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看待这些问题。”谈到具体的考试问题,于坚说,“连我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确定的答案,怎么去解读时间和空间,都涉及到更深程度的哲学理解。”
建水天缘桥
“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在《建水记》中,于坚自己也如此发问。
“当下时代的教育,离生活很远。而在建水,我感受到离生活更近了一些,这也是这部作品想要呈现的。”建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隐喻着生活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于坚说,“好吃、好玩、好在这些表象背后是对美好生活方式和本质的再一次探寻,而借着这一次语文高考试题,我也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够更多一些生活美学的教育,离真正的生活更近一些。”
于坚90年代在昆明的家。
于坚生于昆明,20世纪80年代成名,是“第三代”代表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代表作有《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等。
除了诗人于坚
自古以来不少名家都在建水古城
留下了盛赞建水的
妙文佳作
▽
诗人杨慎
明嘉靖十三年,大诗人杨慎被流放云南,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叶瑞,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杨慎便写下了《临安春社行》,描绘他所见的建水 :
临安二月天气暄,满城靓妆春服妍。
花簇旗亭锦围巷,佛游人嬉车马阗 。
少年社火燃灯寺,埒材角妙纷纷至。
公孙舞剑骇张筵,宜僚弄丸惊楚市。
杨柳藏鸦白门晚,梅梁栖燕红楼远。
青山白日感羁游,翠斝青樽讵消遣。
宛洛风光似梦中,故园兄弟复西东。
醉歌茗艼月中去,请君莫唱思悲翁。
令于坚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
“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过着与杨慎来访时大同小异的日子”“明月依然在这个城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于坚在《建水记》中这样写道。
作为云南人
你心目中的建水是什么样子?
也许是这样自带大片效果
亦或是被儒家文化温润的小城
再者,是一座被中原文明浸润的秀丽小城
被包裹上了独特的人文基因
下面这组大片
刷新你对建水的认识
▽▽
其实,建水的美远不止视频里的内容
岁月赋予建水的魅力不在于它外表的华美
而在于它内含的文化底蕴
来看看这座诗意的古城都有些什么
▽▽
1
美食
汽锅鸡
汽锅鸡是建水特色美食,早在2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间流传。一只土鸡、几片三七,鸡肉不柴不烂,甘醇爽口,而最精华的还是在汤,香甜鲜美。
烤豆腐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踏进建水古城,就能闻到一股美食的香气。烤豆腐是建水的经典美味,摊点迎街而摆,随意坐下来,都能吃到正宗醇香的建水烤豆腐。鲜香咸辣,外脆里嫩,惊爆味蕾~
草芽米线
采自城门外的新鲜草芽,白嫩爽脆,香甜可口,切成薄片,放入炖煮好的清汤中,再放入细滑软糯的米线,别有一番风味,让每一位食客都倍感满足。
2
景点
建水古城小火车
建水古城小火车先期开通有临安站、双龙桥站、乡会桥站和团山站四个站点,分别穿过临安镇和西庄镇,这两个旅游小镇的众多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通过一条铁轨,连接在了一起。
双龙桥
建水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名,取意一桥镇锁“双龙”。
朱家花园
张飞琴 摄
朱家花园是到建水必须打卡的地方。这个清末富绅朱氏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是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民居建筑群体。池塘、荷花、花园......漫步其中,有清幽、典雅、舒适感觉。
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隅,走进文庙,青色的砖瓦,红色的院墙,辽阔的荷塘,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团山民居(张家花园)
张家花园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团山村,建于清代末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系张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为建水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纵向横向并列联排组合成两组三进院和花园祠堂,是一组规模较大、建筑质量较好、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
燕子洞
建水燕子洞位于建水县以东20余公里的泸江河谷中。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等独特景观著称于世。洞外古树名木于绝壁陡崖之间,3万多平方米的自然林地,枝繁叶茂,有数十种鸟栖息。洞内外岩壁上巢居着数十万只白腰雨燕,燕子洞因此得名。每年春夏期间,群燕飞来,如万箭齐发,数十万燕子出没其间,呢喃之声不绝于耳,燕声和着水声,在洞内共鸣,汇成一曲声震山谷的溶洞交响乐。
于坚的《建水记》
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走进建水
古迹遍布着岁月的痕迹
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
聆听迎风作响的风铃
……
让我们一起跟着高考节选
来感受于坚笔下的这个临安古城
如果让你来答题
你会有什么样的答案?
建水记(节选,有删改)
建水朝阳楼。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驰,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啊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建水古城街道。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西门豆腐。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坎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建水人的慢生活 临安新视力纪实摄影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金,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苣、茄于、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于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条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