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至今,香港回归19年,中港两地沟通紧密,在语言用字方面开始共融,97前游客区的售货员都必须说流利英语或日语。香港会英语的人多,会说日语的薪金会更高,因当时香港是日本人旅游热点,日本人爱来香港疯狂购物。
97年后,开始有自由行,换了会说普通话的售货员至为吃香,为方便沟通,各店家都有简体字的说明,我虽然中学有念普通话,97后也特地跟随专人学了3年普通话,而内地不少文字用语已成为香港日常语。
例如内地2015年按"流行、创新、文明"3大原则评选出"十大流行语",依次为“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及“主要看气质”,其中颜值、网红为香港娱乐版常用。
香港通常用"靓"和"丑"来形容一个人的样子,如女生太丑会被指是"猪扒",原因无从稽考,有了颜值一词后,不少专栏及娱乐报导都沿用此词,当然后面会加上高低等评分。
至于“网红”一词则全赖郭富城新近女友是网红,大家才知道这是网络红人的称号,得知网红的吸金力后,不少人以成为网红为目标。
土豪是近年爆出的名词,意思不用再加以解释,加剧土豪走红是因2013年9月,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以及“为土豪写诗”活动,其社会意义与之前人人争当“屌丝”是相同的,意味着公众对自嘲和自我生活诠释的角度,把自己在心理上与土豪分割。
活动诞生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名句。
iPhone5S加入了香槟色,被调侃为“土豪金”,港人也常讲。
香港有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赛,例如造就了不少红星的“新秀歌唱大赛”,但因内地叫选秀节目,于是不少香港娱乐版都改口为"选秀"而不叫"比赛"。
"门"代替了香港一直爱用的"事件簿",简单直接,"门"在香港兴起,记忆所及是因为"艳照门",不用多作诠释,大家知道是指那事件,往后凡是"连续剧式"推进的报导,都加个"门"字。
"高富帅"包含高大、富有、英俊,用字经济,取代了什么一表人才、家境富裕,选男朋友,三个字:高富帅。
“囧”本意为窗户、光明。但从2008年左右开始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故“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流行的一个汉字”,香港用"冏样"表示怪样子的人。
被就业、被代表、被消费等多种流行语由内地传来,所谓的“被时代”总结了一些荒谬现象,于是艺人被误传结婚报导会说"被结婚",是个很好用的字。
小鲜肉的说法,也是由内地传来香港,从前香港会用嫩口、青涩少年来形容如TF Boys,现用小鲜肉更贴切,香港演艺界正缺小鲜肉。
同是中文,但因文化差异,同一个解释的词语却有两有不同说法,例如内地说素质,香港是质素。香港叫饭盒,内地叫盒饭。
内地说的白酒,是酒精度极高如茅台等烈酒,香港叫白餐酒或白葡萄酒做白酒,我曾经在内地几乎搞错,想饮白葡萄酒跟服务员说要白酒,结果来了一瓶二锅头,幸好可以退货。
在香港招呼朋友,会问"你要饭吗?"在内地要饭即是乞丐,在内地切不可问人"你要饭吗?"而是说"要米饭吗?"